主页 > IT业界  > 

算法——舞蹈链算法

算法——舞蹈链算法
一,基本概念 算法简介 

        舞蹈链算法(Dancing Links,简称 DLX)是一种高效解决精确覆盖问题的算法,实际上是一种数据结构,可以用来实现 X算法,以解决精确覆盖问题。由高德纳(Donald E. Knuth)提出 。

精准覆盖 

        什么是精确覆盖(Exact Cover)问题呢?就是在一个全集X中若干子集的集合为S。S* 是 S的一个子集,当且仅当X中的每一个元素在S*中恰好出现一次时,S*称之为一个精确覆盖。在计算机科学中,精确覆盖问题指找出这样的一种覆盖,或证明其不存在。这是一个NP-完全问题。

舞蹈链

        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,用于高效地实现对精确覆盖问题的求解。它基于双向循环链表,每个节点除了包含指向左右节点的指针外,还包含指向上方和下方节点的指针,这种结构使得在搜索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对链表进行插入、删除和恢复操作。

数据结构设计

每个1的节点包含四个指针:left, right, up, down,形成双向十字链表。

每列有一个列头节点,记录该列中1的数量(用于优化搜索顺序)。

算法流程

选择列:优先选择当前剩余1最少的列(减少搜索分支)。

覆盖列:删除该列及其关联的所有行(避免后续搜索冲突)。

递归搜索:对剩余矩阵重复上述步骤。

回溯恢复:若当前路径无解,恢复被删除的列和行,尝试其他分支。

结束条件:当舞蹈链中的所有列都被覆盖(即矩阵中所有列都被删除)时,找到了一个精确覆盖解;如果遍历完所有可能的分支都没有找到解,则说明该问题无解。  二,示例

例如,S = {A,B,C,D,E,F} 是全集 X = {1,2,3,4,5,6,7} 的一个子集的集合,其中:

A = {1, 4, 7}

B = {1, 4}

C = {4, 5, 7}

D = {3, 5, 6}

E = {2, 3, 6, 7}

F = {2, 7}

那么,S的一个子集 S* = {B, D, F} 是X的一个精确覆盖,因为 X 中的每个元素恰好在S*中出现了一次。

可以用0-1矩阵来表示精确覆盖问题。我们用矩阵的每行表示S的一个元素,也就是X的一个子集;用矩阵的每列表示X的一个元素。矩阵中的1代表这一列的元素存在于这一行对应的子集中,0代表不存在。那么精确覆盖问题可以转化成求出矩阵若干行的集合,使得集合中的每一列恰好都有一个1。

比如前面的问题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成

那么选择红色的B,D,F能满足每列都恰好包含一个1。

可以用 Knuth 提出的X算法来解决精确覆盖问题。X算法是一个非确定性的深度优先回溯算法。它的具体步骤如下:

1. 如果矩阵

为空(没有任何列),则当前局部解即为问题的一个解,返回成功;否则继续。

2. 根据一定方法选择第 c 列。如果某一列中没有 1,则返回失败,并去除当前局部解中最新加入的行。

选择第 r 行,使得

(该步是非确定性的)。

将第 r 行加入当前局部解中。

对于满足

的每一列j,从矩阵

中删除所有满足

的行,最后再删除第 j 列。

对所得比 A 小的新矩阵递归地执行此算法。

让我们用 X算法解决上面的精确覆盖问题。

首先,当前矩阵不为空,算法继续进行。那么先选择1最少的一列。因为 1,2,3,5,6 列都只有 2 个 1,因此我们随便选择 1 个,比如第 1 列。

行 A 和 B 都含有 1,因此要在这两行中进行选择。

先尝试选择行 A。将行A加入到当前的解中。

行A的 1,4,7 列为 1,根据第 5 步,需要把所有在 1,4,7 列中含有 1 的行都删除掉,因此需要删除掉行A,B,C,E,F,同时删除掉第 1,4,7 列

删除之后,矩阵只剩下行 D 和第 2,3,5,6 列:

进入递归,回到第 1 步,矩阵非空,算法继续执行。

再进入第2步,此时选择 1 最少的第 2 列,里面没有 1,因此返回失败,同时将行 A 从当前的解中移除;

算法进入另一个分支,选择行 B,并将其加入到当前的解中:

行 B 的第 1,4 列为 1,因此要把 1,4 列中包含 1 的行都删掉。需要删除掉行 A,B,C,再删除掉 1,4 列。

此时矩阵变为

进入递归,回到第 1 步,矩阵非空,因此算法继续。

当前包含 1 最少的一列是第 5 列,那么将从第 5 列中选择含有 1 的行进行搜索。

第 5 列中行 D 含有 1,因此选择行 D,将其加入当前解中,算法进入新的一层搜索。

行 D 的第 3,5,6 列包含 1,我们要删掉这几列中包含 1 的所有行,同时删掉这几列

那么我们需要删掉行 D,E 和第 3,5,6 列,矩阵变为

再次递归执行,回到第 1 步,矩阵非空,因此算法继续

选择当前包含 1 最少的一列,这里选择第 2 列。第 2 列中只有行 F 包含 1, 因此选择行 F

将行 F 加入到当前解中,算法进入第 3 层搜索

行 F 中第 2,7列为 1,第 2,7 列中行 F 包含 1,因此移除行 F 和第 2,7 列

算法再次进入递归执行,回到第 1 步,此时所有的列都被移除了,矩阵为空,因此返回成功,找到了一个解:{B, D, F}

继续搜索,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行,返回上一层;

第2层也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行,再返回上一层;

第1层也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行,再返回上一层;

第0层也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行,算法终止。

以上就是 X 算法的执行过程。Knuth 提出 X 算法主要是为了说明舞蹈链的作用,他发现用舞蹈链来执行 X 算法效率特别高。那么什么是舞蹈链呢?它是基于双向链表的一种数据结构。

让我们先来看看双向链表:

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双向链表,每个节点有两个指针,分别指向自己的前驱和后继节点。那么如果我们想把其中一个节点,比如 B 从链表中删掉,只需要执行下面的操作:

B.left.right = B.right B.right.left = B.left

注意:此时虽然 B 从链表中移除了,但它的两个指针依然保持不变,还是指向之前的前驱和后继节点。

因此,如果我想把 B 再添加到链表原来的位置上,此时并不需要修改 B 的指针,只需要再把 B 的前驱和后继节点的指针恢复就可以了:

B.left.right = B B.right.left = B

理解了这一点之后,让我们再来看看舞蹈链的结构是怎么样的:

上面这个图是一个舞蹈链的结构,描述的是前面 X 算法中用到的矩阵。它由几部分构成:

最上面的蓝色部分是一个水平的环状双向链表。最左边是头节点,它是整个数据结构的根节点。其余是列头节点,每个代表矩阵中的一列。

每一列又是一个纵向的环状双向链表。除了最上面的列头节点,其他的每个节点都代表前面的矩阵中的一个 1。这实际上是一个稀疏矩阵,为了优化存储和效率,只保留了值为 1 的节点,把每个节点按顺序保存到数组中。最早的 Dancing Links 算法,也就是 Knuth 在 2000 年发表的论文中,下面的每一行也都是一个双向链表。但后来他发现每一行在算法执行过程中实际上不会发生变化,因此他把水平的双向链表取消了,只保留了最顶上的列头节点之间的水平双向链表。下面的每一行之间的前后节点可以直接通过数组的索引得到。两边是Space节点,用来标记一行的开始和结束。

每个普通节点 A 都包含 4 个 字段,A.up 和 A.down 代表双向链表的两个指针,分别指向 A 上面和下面的节点。还有一个 A.col ,指向 A 所在列的头节点,需要根据这个字段定位到节点所在的列。另外还有一个 A.row,主要是方便在递归的过程中缓存当前的解。

列头节点还要再多几个字段,left 和 right 分别指向水平双向链表的左节点和右节点。另外还有一个 count 字段,代表这一列当前一共有几个元素。X 算法的第 2 步,选择 1 最少的列时会用到这个字段。

理解了舞蹈链的数据结构之后,我们再来看看是怎样用舞蹈链来实现 X 算法的。这部分算法很精妙,也是舞蹈链这个名字的来由,通过对链表上的节点反复删除和插入实现了递归的回溯,就好像一个个链表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样。

具体的算法实现可以参照 Knuth 的论文,我们还是用图的方式来说明一下。

(1)首先,判断链表是否为空,可以通过 head.right == head 来判断。如果为空则返回,并输出当前的解。

(2)不为空则选择当前节点数最少的列。如果只有列头节点,则返回失败。

遍历这一列的每个节点,开始进行覆盖操作:

(1)首先将节点所在行作为解的一部分,加入到当前解中;

(2)遍历这一行的所有节点,将每个节点所在列都删除掉,同时删除掉与这些列有交集的所有行:

2a. 遍历节点所在列的每个节点,将每个节点所在行的所有节点从它所在的列中移除掉,同时将列头节点的计数减 1:

node.up.down = node.down node.down.up = node.up col_node.count -= 1

2b. 还要将这一列从链表中移除:

col_node.left.right = col_node.right col_node.right.left = col_node.left

进入递归调用,判断链表是否为空;

不为空则选择节点数最少的列,再遍历这一列的节点,进行覆盖操作:

移除掉所有节点之后,进入递归调用,发现链表不为空,但节点数最少的列中没有普通节点了,返回失败;

开始做链表的还原操作。注意还原的顺序需要和移除的顺序相反。如果我们是从上至下,从左至右移除节点,那么还原的时候就从右至左,从下至上。否则的话可能会出现问题,导致一个节点被还原多次,这样列中节点的计数就不准确了。

node.up.down = node node.down.up = node col_node.count += 1

并且把删除的列也取消覆盖

col_node.left.right = col_node col_node.right.left = col_node

递归返回到上一层,还原之后,发现列中没有其他节点可以选择,再返回到上一层,选择下一个节点所在的行。

和之前的方法相同,遍历这一行的所有节点,将每个节点所在列都删除掉,同时删除掉与这些列有交集的所有行:

再选择节点最少的列,遍历这一列的所有节点的所在行:

遍历这一行的所有节点,删除掉每个节点所在列,以及与这些列有交集的所有行:

再次进入递归调用,判断矩阵不为空,选择节点最少的一列,遍历每个节点,删除掉所在行的所有列,与这些列有交集的所有行,最后我们得到一个空矩阵。

此时将得到的解输出,并返回,接下来还要进行还原操作,然后搜索下一个解。

三、代码 class Node: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left = self.right = self.up = self.down = self self.column = None # 列头节点 self.row = None # 行标识 def solve(matrix): # 构建舞蹈链 head = build_dancing_links(matrix) solution = [] search(head, solution) def search(head, solution): if head.right == head: # 找到解,输出结果 return True # 选择1最少的列 col = choose_column(head) cover(col) # 遍历该列的每一行 row_node = col.down while row_node != col: solution.append(row_node.row) # 覆盖该行关联的所有列 right_node = row_node.right while right_node != row_node: cover(right_node.column) right_node = right_node.right # 递归搜索 if search(head, solution): return True # 回溯 solution.pop() left_node = row_node.left while left_node != row_node: uncover(left_node.column) left_node = left_node.left row_node = row_node.down uncover(col) return False class Node: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left = self.right = self.up = self.down = self self.col = self.row = None class DLX: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root = Node() self.columns = {} self.answer = [] def add_column(self, name): node = Node() node.col = node node.row = None node.left = self.root.left node.right = self.root self.root.left.right = node self.root.left = node self.columns[name] = node def add_row(self, row_data): first = None last = None for col_name, value in row_data.items(): if value == 1: node = Node() node.col = self.columns[col_name] node.row = row_data node.up = node.col.up node.down = node.col node.col.up.down = node node.col.up = node if first is None: first = node else: last.right = node node.left = last last = node first.left = last last.right = first def cover_column(self, col): col.right.left = col.left col.left.right = col.right i = col.down while i!= col: j = i.right while j!= i: j.down.up = j.up j.up.down = j.down j = j.right i = i.down def uncover_column(self, col): i = col.up while i!= col: j = i.left while j!= i: j.down.up = j j.up.down = j j = j.left i = i.up col.right.left = col col.left.right = col def search(self, k): if self.root.right == self.root: print("Solution found:", self.answer) return True c = self.root.right i = c.down min_size = float('inf') while i!= c: size = 0 j = i.right while j!= i: size += 1 j = j.right if size < min_size: min_size = size c = i i = i.down self.cover_column(c.col) i = c.down while i!= c: self.answer.append(i.row) j = i.right while j!= i: self.cover_column(j.col) j = j.right if self.search(k + 1): return True self.answer.pop() i = i.down j = i.left while j!= i: self.uncover_column(j.col) j = j.left self.uncover_column(c.col) return False

 运行

# 使用示例 dlx = DLX() dlx.add_column('C1') dlx.add_column('C2') dlx.add_column('C3') dlx.add_row({'C1': 1, 'C2': 0, 'C3': 1}) dlx.add_row({'C1': 0, 'C2': 1, 'C3': 1}) dlx.add_row({'C1': 1, 'C2': 1, 'C3': 0}) dlx.search(0) 四、算法优势

高效剪枝:通过列头节点统计剩余1的数量,优先选择约束最强的列,大幅减少搜索空间。

快速状态恢复:链表删除和恢复的时间复杂度为O(1),回溯代价极低。

通用性:适用于所有可转化为精确覆盖的问题。

五、应用领域 数独求解:数独问题可以很自然地转化为精确覆盖问题,舞蹈链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数独谜题,无论是人工设计的数独题目还是大规模生成数独游戏。计算机视觉:在图像分割、目标识别等任务中,舞蹈链算法可用于解决一些组合优化问题,例如将图像中的像素点精确地划分到不同的目标区域。网络设计:在网络拓扑设计、资源分配等方面,舞蹈链算法可以帮助找到满足特定要求的最优网络配置方案,例如在保证网络连通性的前提下,合理分配网络设备和链路资源。

N皇后问题:将棋盘转化为精确覆盖矩阵。

拼图游戏:如俄罗斯方块填充、多米诺骨牌覆盖等。

总结

舞蹈链算法通过双向链表的动态调整,将精确覆盖问题的搜索效率提升到极致。尽管实现复杂,但它在处理组合优化问题时表现卓越,尤其适合约束严格的场景。理解其核心在于掌握链表操作与回溯思想的结合。

标签:

算法——舞蹈链算法由讯客互联IT业界栏目发布,感谢您对讯客互联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算法——舞蹈链算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