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软件开发  > 

通俗易懂的分类算法之K近邻详解

通俗易懂的分类算法之K近邻详解
通俗易懂的分类算法之K近邻详解

用最通俗的语言和例子,来彻底理解 K近邻(K-Nearest Neighbors,简称 KNN) 这个分类算法。不用担心复杂的数学公式,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,保证你一听就懂!


1. K近邻是什么?

K近邻是一种非常简单直观的分类算法。它的核心思想是: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也就是说,一个数据点的类别,取决于它周围最近的 K 个邻居的类别。

举个例子:

你想判断一个人是喜欢看电影还是喜欢看书,KNN 会看看他身边的朋友都喜欢什么,然后根据朋友们的喜好来判断他的喜好。它的名字“K近邻”就是因为它的分类依据是“最近的 K 个邻居”。
2. K近邻的核心思想

K近邻的核心思想是:找到离目标点最近的 K 个点,然后根据这 K 个点的类别,投票决定目标点的类别。

K 值:K 是一个超参数,表示要考虑多少个邻居。 比如 K=3,就表示看最近的 3 个邻居。 距离:KNN 通常用欧氏距离来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。 欧氏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。
3. K近邻的工作步骤

K近邻的分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:

步骤 1:计算距离 对于一个新的数据点,计算它和训练集中每个点的距离。 步骤 2:找到最近的 K 个邻居 选择距离最近的 K 个点。 步骤 3:投票决定类别 对这 K 个点的类别进行投票,票数最多的类别就是新数据点的类别。
4. 举个例子

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:

电影评分游戏评分类别51喜欢电影42喜欢电影15喜欢游戏24喜欢游戏

现在有一个新数据点:电影评分=3,游戏评分=3,我们想判断他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游戏。

步骤 1:计算距离 计算新数据点和每个训练数据点的距离(假设用欧氏距离): 距离 (5,1):√[(5-3)² + (1-3)²] = √(4 + 4) = √8 ≈ 2.83距离 (4,2):√[(4-3)² + (2-3)²] = √(1 + 1) = √2 ≈ 1.41距离 (1,5):√[(1-3)² + (5-3)²] = √(4 + 4) = √8 ≈ 2.83距离 (2,4):√[(2-3)² + (4-3)²] = √(1 + 1) = √2 ≈ 1.41 步骤 2:找到最近的 K 个邻居 假设 K=3,选择距离最近的 3 个点: (4,2):距离 1.41,类别=喜欢电影(2,4):距离 1.41,类别=喜欢游戏(5,1):距离 2.83,类别=喜欢电影 步骤 3:投票决定类别 喜欢电影:2 票喜欢游戏:1 票最终结果:喜欢电影
5. 如何选择 K 值?

K 值的选择对 KNN 的结果影响很大:

K 值太小:容易受到噪声点的影响,导致过拟合。K 值太大:可能会忽略数据的局部特征,导致欠拟合。

通常通过交叉验证来选择最优的 K 值。


6. 优点和缺点 优点 简单直观,容易实现。不需要训练过程,直接利用数据即可。适合多分类问题。 缺点 计算量大,尤其是数据量大的时候。对数据的规模和分布敏感。需要选择合适的 K 值。
7. 应用场景 推荐系统(比如根据用户喜好推荐电影)图像分类(比如识别手写数字)医疗诊断(比如判断疾病类型)文本分类(比如判断新闻类别)

希望这个通俗的解释能让你彻底理解 K近邻!如果还有疑问,欢迎随时问我! 😊

标签:

通俗易懂的分类算法之K近邻详解由讯客互联软件开发栏目发布,感谢您对讯客互联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通俗易懂的分类算法之K近邻详解